母亲影展 | 观影笔记⑤:章梦奇·戴旭·胡涛·风荷·马孔多的呢喃
母亲影展
观影笔记⑤:章梦奇·戴旭·胡涛·风荷·马孔多的呢喃
Ø章梦奇:母亲影展笔记
Ø戴旭:看了我妈妈拍的片子
Ø胡涛:“家庭战场”观影笔记
Ø风荷:回馈
Ø马孔多的呢喃荷:平凡是属于凡人的诗歌
母亲影展笔记
「母亲影展2023」热热闹闹、沸沸扬扬、风风火火、兢兢业业结束了第一周的放映。什么感觉呢,前面几个月的紧张、刺激、兴奋……恨不得眉毛每天吊着快抽筋,突然间随着《五花肉的滋味》片名飘出,轰然落地,虽然姿势躺平了,肌肉却还在抖动。
五花肉和她的作品横空出世收获了一致好评,从一个只读过小学的逃离家乡的打工妹,到戴旭的妈妈,个旧社区工作者,母亲影展的作者,张映玲女士人生正在开挂!而帮她打开这条新道路的不是别人,是她的宝贝儿子。这样的作品出现在母亲影展,作为开幕影片,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别这个更好的事情了!
五花肉的素材非常扎实,基本上每一条只要拿出来都有其特点和指向,如果五花肉来参加阅读素材工作坊,简直是吊打我们这些大学生。所以我跟着戴旭和五花肉一个小组,我们的剪辑基本上是三天搞定,第一天戴旭拿出结构,第二天调整初剪,第三天完成上字幕。这么快并不是因为我们偷懒,而是五花肉自己的拍摄中已经出现了一条结构,她善于用叠词来形容日常的滋味,恰好成为段落之间的连缀,成为一种诙谐却五味杂陈的咏叹调。叙述的线路有三条,这个戴旭事先做了非常好的分类。一条是关于家里物件的故事;一条关于五花肉对着镜头的自述;还有一条是她的社会身份——社区工作者,这条线也是一条时代线。我第一次从五花肉的素材中看到了守在中国每个街道、小区、村口、路边的蓝色救灾房的内部,也第一次看到那些给人做核酸的工作人员在后台的形象。当然还有我最为吃惊的,五花肉在得了新冠后的自拍。不得不说,五花肉从一开始的直觉拍摄,到现在她已经具备了一个专业对待影像的创作者特质。
这一场放映来了100多位观众,人数最高的时候114位,其中三分之二是完全陌生的观众,五花肉和戴旭母子俩从容打配合,反正我就是想不到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来开启母亲影展的了!
所以当戴旭说:“而伴随这两年的拍摄,在月度为记录来看,张映玲从未间断过拍摄。不是不存在无效的拍摄,但是对于吴老师提出“两地书”和我讨论的那种母子共度,其实只有母亲做到了。而我,说实话应该是一直并未理解,我想五花肉也不是以“两地书”为目的持续后面的动作。但是对于她而言,昨天是一次抵达。”
我理解戴旭说的抵达意思,但我想开幕片和闭幕片的区别在于,是你们俩一起迈向下一个阶段的开幕。
看了我妈妈拍的片子
感谢大家来参与到《五花肉的滋味》的放映中,这部作品我想一定不会止步于此,无论是对于创作者我的妈妈,也对于未来会看到这部作品的观众们。
在《两地书》未能续写下去的一年中,两地书另一端的五花肉继续完成了当时《两地书》期许的愿景,在创作中母子共度。如果没有妈妈拍片工作坊,我不知道这份共度会在何时戛然而止。如果只是母子之间的对话,五花肉是否会将片中那些没有叙说的故事讲出来?在妈妈工作坊中,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刻,一个是雅子阿姨讲何为「焦虑症」,一个是番茄阿姨讲何为「更年期」。除了那些妈妈们决定性瞬间的讲述对我们的震撼之外,这两个节点是在时间长度更广的遭遇,一个是现实遭遇堆积之下的不知所措,一个是横亘在她作为女性煎熬度过的必然之路。前者让她去讲述了奖状背后的故事,后者让她开怀去面对女性私密的部分。
妈妈之前在识人和识事上都比我们透彻很多,故彼此之间真诚以待之下更能感召出一些意外的相互照应。在完全线上的方式下的共度,妈妈不会说比年轻人更难接受这样的相处方式。并且在熟识彼此之后会更加的坦诚,比起年轻人来说,她们也显得更加珍视这其中的宝贵。
《五花肉的滋味》作为张映玲面对自己当下和现实的生活进行了精准切面般的观察,这背后是她对于自己现实生活复杂的理解,而经历了这一切之后,她也会变得更加的透彻,对于生活的真假,实虚,用她自己的话来说,就是“值得记录嘛”,日复一日的个旧湖,这其中若要是有变化,她定能准确的察觉到。这也将她磨砺成了她自己的复杂,提起手机拍摄,却能捕捉到那些至关重要,甚至对于「记忆」这个载体致命的时刻。谁还会记得一次又一次的静默,谁又会记得阳了之后吞咽下的第一口?在和生活打斗和共处的过程中,看似简单的地方,对于她来说,只要梳理清楚,按下手机拍摄键,就会知晓,“我记忆何在?”
而伴随这两年的拍摄,在月度为记录来看,张映玲从未间断过拍摄。不是不存在无效的拍摄,但是对于吴老师提出“两地书”和我讨论的那种母子共度,其实只有母亲做到了。而我,说实话应该是一直并未理解,我想五花肉也不是以“两地书”为目的持续后面的动作。但是对于她而言,昨天是一次抵达。
感谢所有观看了片子的观众,我能想到彼时第一次看到洛洛姐片子《洛洛的恐惧》简介之时的意外,随即参与到了草场地的放映中,再去反观当时作为一个观众的自己,我想除了对于这样在我认知之外创作作品的好奇,一度讶异是否存在是写错的原因在,另一面应该是大家同我一样对这样标签下女性的好奇,【50几岁】【女性】【创作影像】……但这背后昭示了每一位来观看的人,可能大都想到了自己的母亲,这个一生伴随自己的人,她是如何生活的,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今天或许你们认识,或多或少的了解了这个自称为五花肉的人,不过你们看到的可能都是自己的母亲,想念的也是自己的母亲。在大家写的关于这部片子的读解中,我感觉到的反倒不是那个我所熟知的五花肉,她意旨并不在于此,诗意、平凡之歌……大抵都是你们如何去理解「母亲」,对我而言,这部片子,是一个妈妈对儿子无尽的爱,这种爱自然而然让她做出了这部片子,无论出于何种目的,可能是想了解儿子的生活,可能是一种潜伏渗透了解儿子所参与的事情,可能她发现有了这些妈妈有个说话的去处,可能她就是值得去做这样一件事,这些所有的可能,在这部片子出现之后都变成了肯定。
我现在是失语的,我暂时不能从片子再读解出大家现在能够读解出来的东西,但是我所受到的震颤是真实的,对于爱的理解我又一次被其复杂和难以用简单的词语去表达清楚的,但是就像王坪说的一样,伟大,我想每一位妈妈拍片工作坊的妈妈们,何必拍片呢?这不正是像每一个来看片的观众一样,她们试图去了解的是另一种反面,关于自己的子女,在创作中生发出来的故事也好,痛苦也好,无疑都是想要剥开自己想要更进一步,让自己的子女认识自己(不过我觉得雅子阿姨和丑娃可能是另一种关系)。在这种母亲一定爱子女的下意识预设下,8位妈妈都会拿出作品来,那无疑是对这种下意识预设的回应,确实她们比我们想象的要更爱她们的子女。
“家庭战场”观影笔记
影片《21》中,亲生父母组建的“家庭”分崩离析,父与母在各自的生活圈子里,作者游走在父与母之间,但是“家”不存在了。当母女和伯伯组建了一个“家”时,这个“家”是需要不断地辨识、确认的。
影片有一段,作者和母亲在外面,母亲谈论对伯伯的看法,画面采用交叉剪辑,作者将伯伯背地里抱怨母女的画面硬切进来。这一段落让我感受到作者的处境,身为女儿,现实之“家”与理想之“家”的巨大落差。在这纠纠葛葛之中,监控摄像头记录下一幕,作者孤零零地在门外听着“家里”母亲与伯伯的争吵。亲生父母的结合与离开,不为作者左右,“新家庭”的建立在女儿的面前又一次轰然倒坍。
影像赋予女儿一个作者身份,作者身份最深层面的是作者意识,它让作者避免深陷家庭泥潭无法自拔,避免深陷现实的困境自怨自艾,而是以行动寻求家庭建立和自我超越。同样地在《胎记》和《父女对话》中,影像也具有这样的作用。
关于《胎记》的讨论,映后和群里,关于道德性、观念、社会概念等诸多讨论很多。这个影片有棱角、有锐度,影片不能用“好”来评判,值得讨论和思考,或者激发“问题”对我而言更重要。
看完这个影片我对自己反问:
1·我与父亲终年未曾谈过心,父亲了解我对他的看法和感受吗?父亲对我的看法和感受我是否全然了解?
2·父母是我生命里的唯一,但是家庭的相处关系却有千万种,我满足于现在的相处关系吗?
3·我可以和父母说“不”,父母可以和我说“不”吗?父母将自己的希望倾注在我身上,希望我成为他们眼中的“好儿子”;但是作为儿子,我希望父母能成为一对我理想中“好父母”;这种双向的希望有无共同建立的可能?
4·在拍摄我与家庭日常的时候,我的作者意识,是否让我直面与反思现实中的自我?(自我缺点、虚弱等)
5·关于家庭的创作,指向一部好作品,还是要试图改善家庭关系和现实处境?
……
《胎记》的作者凡凡并不只是暴露自己、攻击家人,她无时无刻不处于家庭得漩涡之中,影片开了好多门,让我们进入其中,成为参与者,参与争论和反思。
《父女对话》让我有种置身其中的感觉。这是父女间少有的一次促膝长谈,但是无法达成共识的对话导致不欢而散。极为日常的一个场面,极其普遍一次谈话,这是作者的“蓄谋已久”,也是作者对父女关系的一次“抢救”。
作者提到,这次拍摄是在母亲去世之后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,母亲的去世让“家庭”逐渐残缺,我感受到作者对于“家”的渴望,或者对“被爱”的需求,这是作者试图重新成为“女儿”的努力,也是作者试图让“家”破镜重圆的努力。
彭珊提到“亲密关系中人的孤独”,身处家庭却倍感孤独,这份孤独提供了一个让人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可能。作者用影像记录下与父亲交谈,并将所有谈话内容生成字幕,这是作者的态度——我经历其中,我记录自己,我阅读自己,我成为自己。
整个“家庭战场”单元的影片向我们剖开了家庭内部,显而易见和隐而不见的问题汹涌而来。影像并非现实的全部,只是一个个切面,如果影像剖开了现实问题的冰山一角,可想而知现实的问题是多么庞大复杂。作者并非问题的完美解决者,她和我们一样,作为儿女,一起面对的正是在一种“日渐解体的家庭”中,如何寻求“家庭之出路”。
回馈
大家好,我是吴凡妈妈。感谢草场地工作站提供这个平台,给爱好摄影并记录生活感悟的孩子一个展示的机会,我也看到大家的评论并且尊重大家的观点,每个人的观点都是自己的经历和阅历的体现,孩子有多叛逆,就能感受到家长之前的态度有多恶劣,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有多深。我很佩服孩子有这样的勇气,用叛逆甚至大逆不道的方式来唤起父母觉醒,我也感受到孩子对家庭的强烈的爱,而现实是我们都在觉醒的路上,父母用过去的经验教育现在的孩子,而现在的孩子很难在父母过去的经验里适应未来,时代的变化逼迫家长要学习,学习家庭教育。我相信我的家庭越来越好,也希望大家祝愿我们的家庭越来越好,也希望大家都幸福。
平凡是属于凡人的诗歌
(看《五花肉的滋味》)其实有想到“娜拉出走后”,中年丧夫,儿子远走他乡,一位母亲以这样的方式“出走”那等待她的将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?回归家庭还是堕落?令我震撼的是五花肉阿姨并没有在命运的漩涡中迷失,她拿起手机与儿子完成了《两地书》《五花肉的滋味》……记录着她在20世纪以来最大的黑天鹅事件“新冠疫情”中的生活,我不想用任何的赞美之词,因为平凡是属于凡人的诗歌,而在这样一曲为平凡而谱写的诗歌里,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母亲,还有勇敢面对丧夫,与儿子两地的勇敢女性,她并没有变成祥林嫂,无尽的沉沦在回忆的苦海里,依偎痛楚而生,传递痛苦而活,更没有被痛苦俘虏,反而通过拍摄诉说着生命,生活,这种力量于我看来才是对勇气的最好诠释。
母亲影展→观影笔记
全文编辑:章梦奇
欢迎光临!👇🏻